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 | 花钱带来的幸福感

2017-11-11 贝小戎 三联生活周刊

一些心理学家说,花钱能买到幸福,只要你学会如何正确地花钱。

 前几天,我发现iPhone 8有的网店卖四千多,觉得挺合算的,但有朋友说,应该多花点钱买iPhone X,因为人生有限,所以应该抓住机会,体验一下人类智力的最新成果。还有一位年轻的富豪说,买中高档的手机总是划算的,因为手机是每个人每天使用时间最长的产品,还能连用两年。但如果你去健身房,业务员会跟你说健康投资是最划算的,一年几千块,以后能省好多医疗费,健身房里还有淋浴、桑拿、游泳池;身体更是你随时带着的东西——或者一直带着你的东西。健身房双十一也有活动,买两年送两年!但是如果我真买了最好的手机、入了最高级的健身会所,在其他方面比不上消费这些东西的人,也很难快乐起来。


花钱时,怎样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换到最多的快乐?西方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有了不少发现,比如你要花钱购买经历而不是物品,但有人反驳说,这二者很难明确地区分,你花钱买一本书,这是买了一个物品,但如果你认真看这本书,你就会有阅读体验。你花钱去旅行,这是购买经历,但这段经历还是要落实到你乘坐的交通工具、住的房间、吃的东西。

购物时还要避免炫耀性消费。英国经济学家尼尔•基什特尼在耶鲁《经济学通识课》中说,凡勃伦从小就经常打破常规、让人感到不安。有一次他在争辩的时候打中了邻居的狗,还在邻居家的栅栏上写了辱骂的话——是用古希腊语写的。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父母的农场,多年间他不干活,而是读各种语言的书,而且是生物学、神话无所不读。他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反传统的。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理性的经济人在购物时,会权衡他们对各种东西的欲望,然后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他们的欲望来自何处呢?来自一个人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大部分经济学理论不管的领域。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

在凡勃伦看来,人们在购物和花钱时并不是通过理性的计算。我们购物时更多地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同,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有钱人是通过展示他们不需要工作的身份获得社会认可,比如休闲活动和购买奢侈品。凡勃伦称他们购买别墅、皮草、去地中海旅游为炫耀性消费,这样的人是有闲阶级,他们穿着不便于工作的衣服来证明他们无需从事生产性工作,如挖土、驾车。他们的衣服被认为比农民的衣服更漂亮,但在凡勃伦看来,没有理由认为有钱人皮鞋的亮光就比穷人被磨得发亮的袖子更漂亮。

炫耀性消费导致一件丝绸裙子的价钱越高,对它的需求反而越高。因为越贵、买得起的人越少,它越能证明购买者的地位。凡勃伦认为炫耀性消费是一种浪费,把经济资源从生产必需品转到了生产供炫耀的东西。他自己坚持适度的消费,手表就用别针别在衣服上,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他拒绝这一头衔,隐居到了加州一个山顶的小屋里,屋里的家具都是他自己做的。



花钱买东西还要努力驾驭我们对快感的适应。买东西在刚收到、刚开始用的时候,快感最强,但随着我们对它们产生了适应,快感就几乎没了——我们对它带来的快感已经适应了。心理学家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介绍了如何推迟快感适应的产生:中断适应过程。如果你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中途停下来会减弱你的适应能力,所以最好一口气做完。这挺不自然的,它要求你好看的电视看到中间巴不得来段广告;新买的手机借给别人玩两天。

另外,为了驾驭适应、扩大满意度,你可以把投资从那些给我们持续不断体验的东西转到短时间的转瞬即逝的体验上去。比如,音响设备和家具能带来的是长期体验,因此我们很容易对它们产生适应。另一方面,短暂的适应如玩4天失踪、自由落体跳伞或听音乐会,你不可能对它们产生适应。



你还可以努力往生活中注入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素。你知道为什么人们挠自己时不会觉得痒吗?因为我们挠自己时,对自己手指的动作一清二楚,这种确切的预知扼杀了痒的感觉。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

享周刊书店双十一大促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享双十一满减大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